農業廢棄物治理是個大課題。伴隨糧食豐收,秸稈產量也上了新高度。據測算,2023年我國玉米和小麥秸稈產生量約占全球的五分之一。與此同時,盡管糞污產量受畜禽市場影響有波動,但整體處于高位。可以預見,伴隨密植高產等新品種新技術應用推廣,秸稈、畜禽糞污等農業廢棄物產量還將保持增長。
近年來,我國采取了嚴格的禁燒秸稈、治理養殖糞污等措施,取得了顯著效果。但仍面臨治理投入大、基層監督管理成本高等難題。
要讓農戶主動參與到農業廢棄物再利用的過程中。有機農業廢棄物經無害化處理后還田,不僅能夠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減少污染和排放,而且其中氮磷等營養成分能夠重新進入土壤,減少化肥施用量,產出更綠色的農產品。然而,商品化農業中,小農戶往往經營品種單一,以致種植和養殖割裂,缺少勞動力,還有較高的運輸、加工、處理成本,導致占農業經營主體總量98%以上的小農戶缺乏利用農業廢棄物開展循環農業的能力和動力。
問題的根源在于,適合小農戶特征和需求的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尚未被納入農業基本生產鏈中。如果將廢棄物再利用融入農業基本增值活動中,形成與農業生產和消費相關聯的價值鏈,不僅能夠破解當前的農業污染治理困境,還將構成新的價值創造過程。
可見,破解小農戶利用農業廢棄物困境的關鍵是重構農業生產鏈和價值鏈。例如,面對秸稈問題,有的地方引入社會資本,企業提供低于原有機械作業價格的玉米收割及秸稈離田服務,并將秸稈收儲離田運輸并發酵生產生物天然氣,輸入管網為農戶提供平價天然氣,同時沼渣發酵后的秸稈形成有機肥、少量沼液直接還田。由此形成“糧食生產—生物質氣—糧食生產及鄉村生活生態”的農業農村大循環模式。
應對愈加嚴峻的農業廢棄物治理問題需要多措并舉,政府監管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引導小農戶加入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的軌道上來。
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驅動。建立健全部門間溝通協調機制,制定支持廢棄物還田循環經濟全產業鏈發展的規劃與政策保障。一方面通過為循環體系提供用地、資金等要素支持,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廢棄物還田利用;另一方面綜合考慮地形地貌、氣候條件、作物產量等因素研究總結廢棄物還田利用的各種模式,加強試點示范。
鼓勵企業、合作社等多元主體主動鏈接社會化服務斷點。引導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探索能源、水、農產品等多系統共建價值鏈的有益辦法。鼓勵支持生物質企業、當地農機合作社等合作開展廢棄物收集、儲存、處理以及還田等社會化服務,減少小農戶在生產環節之外的投入。注重創新應用先進技術和組織管理,通過技術進步提高生產水平和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在短期以經濟收入增加為激勵,在長期實現可持續的多元主體協作利用廢棄物的格局。
(作者系農業農村部沼氣科學研究所首席專家)
(責任編輯: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