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種糧大戶張文龍創建“家庭農場”,千畝承包田全部實現機械化生產;山東省聊城市新農人趙善芹利用現代播種技術,精細控制種植密度,提高種植效率;河北省滄縣新農人張宸成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擁有農機設備的農戶加入,共同發展土地托管服務……這些區別于傳統農民的新農人,既下得了地、趕得了海,又積極擁抱互聯網,正活躍于農業農村創業創新的大舞臺,成為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生力軍。
所謂新農人,是指具有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生產組織方式,以從事農業生產、加工、經營、服務等各環節為主要收入來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新型職業農民。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國農業農村系統著力壯大鄉村人才隊伍,形成了40多萬人的農業科研隊伍、620多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累計培育900多萬名高素質農民,形成了“頭雁”領飛、“雁陣”高飛的農業發展模式,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新農人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正為農業農村的振興帶來新觀念、注入新活力。不過,一些新農人還沒有掌握現代農業的新技術、新方法,缺乏系統的農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等,這些都成為新農人的短板和掣肘。新農人要在堅持鍛長板的同時,著力補短板,努力提升綜合素養。
一方面,新農人需積極學習新技術。伴隨著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不斷提升,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62.4%。很多農業新技術進入農民視野。比如,設施農業、立體栽培等技術的出現,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品質,傳統農業逐步告別“靠天吃飯”;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農業機械化等技術的應用,讓農民種田越來越輕松高效。新農人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創新生產模式,努力掌握數字化生產技能,提高糧食種植質量和效率,讓種田越來越高效。
另一方面,新農人要掌握農林經營管理知識。新農人應充分利用好互聯網和院校線上線下資源,學習更多農業技術和農林經營管理知識;并利用好農業高校院所的科研優勢,爭取他們在良種培育等方面的技術支持等,堅持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掌握農作物生長規律、學習種植技術、了解作物生長情況、積累農田信息與生產數據。此外,新農人要多向傳統農民請教學習,新老農人之間加強聯合和合作,一起把產業做大、鏈條做強。
當下,農村不僅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更是干事創業的舞臺。期待更多新農人投身到鄉村振興事業中來,用新技術為農業賦能,為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