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還暴雨如注,第二天就烈日炎炎,7月初的幾天,江西環鄱陽湖地區“雨晴急轉”,從連發洪水橙色預警、紅色預警,到發布高溫黃色預警,間隔不到24小時。“頂著大太陽防汛救災”,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環鄱陽湖地區農民和農業農村部門干部的真實寫照。
這種反差恰恰反映出江西防汛抗旱救災工作的現實情況:一方面,雨停險不停,大堤仍需要值守、水淹農田需要加緊排水;另一方面,工作重心轉向災后補種,要搶時間,避免后期遇上寒露風。
“我現在一邊等著水退,一邊等著出秧,具備條件馬上插秧。”在九江市都昌縣獅山鄉,種糧大戶曹萬紅的“寶貝”派上了大用場,一塊從春耕時就預留出來的備用田。雨一停,曹萬紅就開始忙活兒,翻地、下種,全鄉2000多畝受災水稻都可以用上“補種秧”。“前幾年受過水災,今年特意挑選了地勢較高的田塊,想著萬一受災可以馬上育秧,沒想到真派上了用場。”曹萬紅說。
農田受淹,第一時間著手補種,這是農戶的積極行動。江西各級農業農村部門也迅速響應,對受災農戶提供專業指導和農資援助。
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在常態化派出93個農業服務指導組的基礎上,6月以來再次向59個受災縣(市、區)或產糧大縣(市、區)緊急派出“一對一”工作組和巡回專家組,協助當地做好農業抗災救災和恢復生產工作。同時,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組織成立5個技術專家組,前往環鄱陽湖地區15個受災縣(市、區),提供針對性服務指導。
“這幾年,包括早稻生產、抗旱等在內,省里每年都會安排工作組駐縣,對農民的服務更加穩定,我們應對各種突發情況也更加從容。”都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周小華說。
7月7日,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植業技術推廣應用處處長駱贊磊帶領專家組來到都昌縣,跟當地干部、農戶一起繪制了一張“補種進度表”。“我們主要盯住兩個時間點,一個是7月20日,一個是8月5日,指導各鄉鎮分類分時開展工作。”駱贊磊告訴記者,根據田塊退水時間,不同節點要安排不同措施。比如,7月20日前退水的農田,采取直播的方式補種,7月20日至8月5日之間退水的農田,則需要進行插秧,而如果8月5日還沒有退水,就要改種秋玉米等旱糧作物。
目前,都昌縣等地已經組織農戶抓緊對補種種子進行育秧。為解決受災地區用種需求,根據各地上報的受災情況,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會同財政部門緊急下達省級農業生產救災資金首批2000萬元,截至7月5日,已向30個縣(市、區)發放救災種子100.67萬公斤。同時,全省已準備農機具72.38萬臺(套),充分利用1331個機械化育秧中心(包括已建和在建)、201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以及138支農機應急作業服務隊,結合災后生產自救,確保“雙搶”工作順利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