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2020年底,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
在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基礎上,中國已踏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的大道,“三農”工作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
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要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以更有力的舉措,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宣布,隸屬于涼山州的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個貧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省內所有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
涼山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涼山州累計有105.2萬貧困人口脫貧,而四川全省的貧困人口年均減少達100萬人以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把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區域,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優化政策供給,下足“繡花”功夫,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表示,在2012年至2015年的醞釀探索階段,國家完善了精準扶貧的頂層設計,創新了具體實現路徑。在2015年至2020年的全面推進階段,我國通過落實精準扶貧的各項政策舉措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作出了關鍵性貢獻。脫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趕上來,整體面貌發生歷史性巨變。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黨群干群關系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脫貧攻堅偉大斗爭,鍛造形成了“上下同心、盡銳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的脫貧攻堅精神。
脫貧攻堅精神,是中國共產黨性質宗旨、中國人民意志品質、中華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充分彰顯,賡續傳承了偉大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張琦表示,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完成后設立5年過渡期,保持了脫貧地區原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是我國脫貧攻堅偉大歷程中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又一重大創舉。如今過渡期已經過去3年時間,欠發達地區整體發展水平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升,區域發展不協調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緩解,守住了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這些年,各地已經建立了一套有效管用的機制辦法,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了鞏固。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介紹,截至2023年底,超過六成防止返貧監測對象消除了返貧風險,其余也都落實了幫扶措施,沒有出現規模性返貧。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正在中華大地上吹響。
產業興旺助力農民增收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千萬工程”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以業為基。在持續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中,各地積極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系列產業振興措施多管齊下,我國鄉村產業平臺建設更加穩固,要素支撐不斷加強,行業指導更加有力,產業集聚程度逐漸提高。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經濟研究室主任涂圣偉表示,盡管資源要素稟賦不是產業結構形成的唯一決定性因素,但產業結構升級和競爭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資源要素稟賦結構的變化。面向新的市場需求,用好新的技術和營銷手段,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合理開發鄉土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加工、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產業,著力培育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可以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文化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提高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盛夏七月,山西大同迎來黃花采摘季,一望無際的金色花海蔚為壯觀。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區考察時指出,希望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4年來,云州區依托周士莊鎮產業強鎮建設,黃花種植面積發展到17萬畝,輻射帶動全區全產業鏈產值超17億元,帶動全區農民近3萬人,人均增收約5400元。
山西大同特色黃花產業的發展壯大,是各地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努力實現農民增收的一個縮影。2023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91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6%。截至目前,各地建成1709個農業產業強鎮、3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和22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在推進特色產業規模化、綠色化、品牌化的同時,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繪制了一幅幅秀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2023年,農業農村部聚焦糧食、油料、果蔬等重要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開展全產業鏈研究。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23年,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達9.5萬家,完成營業收入17.6萬億元,同比增長1.5%。黑龍江省、重慶市等多地出臺政策措施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支持農產品精深加工增產擴能、科技創新、新品開發、貸款貼息、品牌建設等,在設立專項基金、加強人才引進、優化土地供給等方面加強政策保障。
5年前,我國僅有28%的鄉村產業集中在各類園區,聚集程度較低。5年來,各地積極培育壯大產業主體,推進縣域、鎮域產業聚集,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向主產區縣域布局,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以鄉(鎮)所在地為中心的產業強鎮。截至目前,培育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超3萬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約1600家。
鄉村治理邁向現代化
近年來,從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再到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鄉村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與此同時,我國鄉村人口總量和結構、生產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觀念、傳統鄉土秩序等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對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9年,《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出臺,提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善治之路,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不斷增強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地處湘西北邊界,是全國鄉村治理試點縣。為拓展村級服務功能,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石門縣堅持“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思路,建立推動鄉村治理的“兩聯兩包”機制——黨組織、自治組織聯動包片區,黨員、屋場員聯戶包屋場,以小治求大治,將治理的觸角下沉延伸到屋場,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通過強化屋場微治理、匯點成面,當地形成全域覆蓋的治理大網絡,鄉村治理更加精細化、精準化,鄉村社會也更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2021年,“‘兩聯兩包’開啟村級治理新格局”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為強化組織領導、完善治理體制提供了借鑒。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石門縣的生動實踐,證明了基層黨組織是引領鄉村各項事業發展的“火車頭”。只有農村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鄉村振興才會蹄疾步穩。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實“四下基層”制度,完善矛盾糾紛源頭預防、排查預警、多元化解機制,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等有效辦法,有助于把矛盾解決于萌芽、化解在基層。
近年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推進“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強化駐村“尖刀班”作用,發揮鄉村治理“乘數效應”。大力推行積分制、清單制工作模式,有效激活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推動小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以“最美家庭”評選、十星級文明戶評選、見義勇為表彰獎勵等活動為載體,營造人人點贊最美、人人爭當最美的向上向善風氣,建成全國文明村鎮22個、省級文明村鎮90個、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3個。當地從治理主體、治理方式、治理對象上破題,針對性破解鄉村治理難點堵點問題的做法,為全國鄉村治理提供了樣板和參考。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強化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創新組織方式,暢通村民訴求表達通道,營造民事民議、共商共討、互幫互助的組織氛圍等做法,對推動鄉村治理的良性運轉進而實現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安定有序意義重大。專家表示,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既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也是鄉村實現振興的支持保證。多方位統籌謀劃,大力夯實組織堡壘,將為鄉村振興不斷蓄力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