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常 欽 李曉晴
小麥收割后如何收儲?怎樣加工增值?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山東、安徽、河南等糧食主產區,看農機作業,看產后服務,看加工鏈條,觀察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護航一粒小麥完成“產業鏈之旅”。
機收作業——
搶收搶種不誤農時,還節本增效
麥熟一晌,貴在爭搶。今年夏收大忙,山東省武城縣魯權屯鎮袁廠村種糧大戶袁東紅卻一臉輕松:“收麥不帶鐮,曬麥不用場,賣麥不用忙,濤影農機專業合作社安排了5臺聯合收割機進田,運輸車隨即把新打的麥子運出去銷售,半天時間就完事了。”
夏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1/4,其中小麥產量占夏糧產量的九成以上。機收是小麥顆粒歸倉的底氣。“夏收最怕遇到大風、雨水,容易造成麥粒掉落、發霉等損失。現在一上午工夫,450畝地全部收完,接著就播種玉米,那叫一個快!”袁東紅說。
武城縣濤影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宋書濤介紹,合作社有各式農機35臺套,可提供耕、種、防、收多種社會化服務,今年麥收組織了15臺聯合收割機為農戶收麥,服務面積達2.7萬畝。
“提升收麥質量,這可是門學問。如果時間選得不好,或者機器質量不佳,麥粒被收割機的鼓風機吹落田里,邊收邊撒,機收損失就會很大。”宋書濤介紹,合作社抓住機具狀態良好、機手操作規范這兩個關鍵,對每名作業機手都進行專業培訓,每臺農機1小時能收割20畝左右,秸稈留茬高度、機收損失率等指標都完全達標。
大戶種糧面積不小,為何自己不買農機?袁東紅賬算得明白:“一臺聯合收割機20多萬元,自己種自己收,十幾年才能回本,實在不合算。”宋書濤也有一本賬:“合作社十幾輛收割機一起出動,一天能收3000畝地。過去要連收半個月的麥子,現在一天就能完事,種糧大戶自然愿意同我們合作。”
合作社農機服務“聯大帶小”,高效的收麥模式也成為小農戶的選擇。“我家種了10多畝地,以前在外打工,夏收還得專門請假趕回來割麥。現在農機服務進村,一個電話就讓麥子在最佳時間收上來。我還能騰出時間,多掙一份打工錢。”袁廠村村民喬付春說。
細算服務賬,農機作業服務節本增效明顯。喬付春說,與以前雇人收麥相比,交給合作社收麥每畝費用能省15元,每畝地還能多收上十來斤麥子,總的算下來,一畝麥子能多收入20—30元錢。
農機合作社、種糧大戶、小農戶,一本本收糧賬背后,是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作業水平不斷提升、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風廣介紹,今年全縣1484臺小麥聯合收獲機、2500臺玉米播種機、110多臺烘干機和300余臺高效植保機全力戰“三夏”,確保夏收顆粒歸倉,夏種夏管不誤農時。
產后服務——
“田保姆”化解“豐收的煩惱”,確保優糧優價
收上來的麥子,下一站去哪里?
記者跟著安徽省蒙城縣三義鎮代敏的運糧車來到鎮里的梁橋糧庫。經過過磅、測純度,三義鎮劉園村村民劉紅的小麥通過輸送帶緩緩進入糧倉。眼瞅著金黃的小麥換成了一沓沓錢,劉紅滿臉笑容:“普通麥1公斤2.4元,我這優質麥1公斤2.52元,60畝地可增收4300元。售糧有人管,省心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三義鎮鎮長魏亮介紹,近年來,鎮里推行優質強筋麥連片種植,推動糧食收購企業按訂單收糧,“優質優價”“單品單收”增加了農戶種糧收益。
麥子剛收完,劉紅的地卻沒閑下來。蒙城縣秸稈收儲企業——坤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農機開進了地頭,摟草機在麥田打轉“畫”了幾個圈,散落的小麥秸稈被摟成草條,緊接著打捆機開始作業,“吐”出一塊長方形草垛。很快,地里的秸稈全部離田。
小麥一半在籽實,一半在秸稈。“把秸稈有效利用起來,其實是找回糧食的另一半。”坤宏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郁坤說,今年小麥產量高,秸稈產量也不低,一畝地能產800斤。一臺大型打捆機,一天可以產出200噸草捆。
對于劉紅來說,秸稈曾是令她頭疼的“麻煩”,“以前秸稈沒地兒處理,還田成本高,又不劃算。”現在難題迎刃而解。“我們回收利用秸稈,農戶不需要向我們支付作業費用,雙方各取所需。”郁坤說,規范化種田、綠色化種植,秸稈質量好,公司專門配備了秸稈揉絲設備,將秸稈做成飼料銷往全國各地,很受市場歡迎。
夏收連著夏種,收罷小麥、處理完秸稈,緊接著種下玉米。受近期高溫影響,三義鎮組織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帶動鄉親們抗旱夏種。劉紅忙著招呼“田保姆”為自家的60畝地澆“蒙頭水”。大型絞盤式噴灌機緩慢移動,邊走邊噴,細密的水霧均勻地灑落,為農田“解渴”。“‘田保姆’解難題,種糧省心又省力。”劉紅不禁夸贊。
在劉園村采訪,不少農戶點贊“田保姆”。鄉親們口中的“田保姆”,指的是三義鎮農事服務中心,中心統籌鎮里的農機專業合作社、糧食收儲企業、秸稈收儲企業等,組建農業生產聯合體,從小麥田間植保、收割運輸、秸稈離田等為鄉親們提供一條龍服務。
魏亮介紹,下一步還將發揮好農事服務中心的集成優勢,開展單環節、多環節等托管服務,提高糧食生產組織化、機械化和集約化水平,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相銜接,為鄉親們拓寬糧食生產降本增效的新路。
加工鏈條——
每道工序都帶動小麥“漲身價”
當前夏糧進入收購旺季,小麥收購后,下一站去向哪里?
晚上8點鐘,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漢豐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倉庫內燈火通明。公司經理劉愛軍介紹:“我們已收了40多萬斤小麥,從收割到入庫全程‘不落地’,損耗降低至1%左右。同時,根據小麥的不同品種、不同等級分倉儲存,訂單式向華龍農莊面粉有限公司銷售。”
安陽華龍農莊面粉有限公司是當地最大的面粉加工企業,年產80萬噸面粉。走進面粉加工車間,濃濃麥香撲面而來,數千條管道有序排列,總長度達20公里。
“在這里,小麥經過清理、潤麥等多個環節,采取長粉路、冷加工、細研磨等工藝,生產出來的面粉保留自然麥香味。”公司負責人弓銀指著剛入庫的小麥說,小麥分類其實并不簡單——要看筋度、水分含量、雜質總量等指標,通過機器細化分類,進入倉庫儲存,再來到加工車間。伴隨著機器發出的轟鳴聲,飽滿的麥粒經過研磨、篩理,形成不同品質的面粉。經過加工后,可生產出強筋類、烘焙類、面條類、精制類等11大類70多個品種的面粉。
小麥變面粉,“變身增值”之旅才剛剛開始。在距離華龍農莊面粉有限公司500米的安井食品公司生產基地,配料、成型、速凍、包裝等各個環節有序銜接,面粉變身油條、餡餅等食品,被送往各大商超銷售。
小麥加工鏈,還能拉多長?記者在湯陰縣走訪了多家糧食加工企業。在河南嘉士利食品有限公司,小麥被做成了各式各樣美味的餅干。只要產品足夠細,糟糠、麩皮都有戲,在鯤華生物,小麥變身胚芽油,出口海外;小麥麩皮被廣泛用于飼料加工、食用菌種植等領域……在一道道工序里,每道工序都帶動小麥“漲身價”。
“農頭工尾、糧頭食尾”,一粒粒小麥被“吃干榨凈”。湯陰縣產業服務中心主任王瑞康介紹,目前全縣種植小麥55萬畝,年產面粉300萬噸,形成了完整的面制品產業鏈條,帶動湯陰及周邊地區10萬余農戶每年增收9億多元。下一步還將提高面粉加工集約化、智能化水平,開發麥胚產品、小麥膳食纖維等高附加值產品,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推動“大糧倉”變成“大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