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蕭縣130萬畝小麥即將開鐮。今年午收,該縣莊里鎮城陽社區種糧大戶徐肖感到格外安心:“鎮里新建了烘干中心和倉儲房,有了烘干條件,就算遇上陰雨天也不怕了。”
蕭縣是全國商品糧生產基地縣,是農業農村部認定的“黃淮海夏玉米優勢產區”和“中強筋優質專用小麥優勢產區”。該縣耕地總面積150萬畝,常年種植小麥130萬畝、玉米110萬畝。
“種地不怕辛苦,就怕眼瞅著糧食要收進倉了,卻遇上了陰雨天。”徐肖說,去年小麥豐收時突遇陰雨,讓部分農戶遭受損失。
“正是去年那一場大雨,讓縣里下定決心要補齊烘干短板,探索推行‘行政推動、市場帶動、項目促動、農民聯動’模式,在全縣布局糧食烘干和倉儲中心。”蕭縣農業機械化管理服務中心主任趙興亮說。
“烘干中心建設要突破兩大難題:一是土地,二是設施利用率。”趙興亮介紹,縣里成立縣級烘干中心項目建設領導組和專家組,大力推動烘干中心建設,將設施農業用地、“訂單式”烘干合同、預期收益、租賃收益等情況都納入項目遴選條件,對不符合規定的地區實行“一票否決”,保障資金效益的發揮。
2023年,蕭縣共統籌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資金5226萬元,規劃建設300噸以上糧食烘干中心8個,配套、完善100噸以下糧食烘干塔1個,規劃建設糧食倉儲基地1處。同時,該縣利用省級糧食烘干中心建設資金,采用“建前申報、建成驗收、先建后補”的方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糧食烘干中心兩處。
目前,全縣累計擁有糧食烘干中心16個,建成烘干塔(設備)102個,日烘干能力約1萬噸,倉儲容量約19萬噸。
為保障糧食烘干中心高效運轉,蕭縣依托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先進基礎和組織優勢,探索建立烘干中心自主化運營模式。
“對鄉村振興銜接資金投資建設的烘干中心,由村集體自營的,一律采取‘訂單式’運營模式,即由村集體將烘干中心租賃給種糧大戶或者龍頭企業運營,村集體獲得穩定租金收益。”趙興亮告訴記者,根據規定,烘干中心對外租賃的年收益不得低于投資總額的百分之六,預計年均增加村集體收入300萬元以上,年增加農民收入500萬元以上,有效實現村集體增收和群眾致富。
記者從莊里鎮了解到,該鎮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550萬元,建成了集農機服務中心與烘干中心于一體的農事綜合服務中心,日烘干能力超過300噸。巨大的烘干塔旁,是一座10米高的倉儲房,儲存能力達1萬噸。“這個烘干中心去年10月剛建成,便發揮了大作用,秋季烘干高粱1680噸。”莊里鎮副鎮長王智介紹,以往,收購商從地里直接收走濕高粱,收購價每公斤只有3.4元,烘干后每公斤有4.3元。
“糧食烘干能力建設,是糧食歸倉的最后一關,也是關鍵一環。”趙興亮介紹,該縣積極探索烘干中心運營模式,全力構筑糧食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推動由“種好糧、多產糧、產優糧”向“儲得好、銷得出、有利潤”轉變,為“千億斤江淮糧倉”建設貢獻“蕭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