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妻中文无码久热丝袜,亚洲av中文aⅴ无码av,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20,中文字幕亚亚洲码在线

共話“大農業” 向土地要產量

2024-03-08 10:17 來源:山西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梁木)
聚焦中央鄉村工作會議
2023穩秋糧 奪豐收
首頁 > 滾動資訊 > 正文

共話“大農業” 向土地要產量

2024年03月08日 10:17   來源:山西日報   

  編者按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必須踐行好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始終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這是“大農業觀”第一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大農業觀為新時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和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遵循與方向。踐行好大農業觀,就需要在確保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前提下充分開發各類資源,激活每個要素,不斷延鏈補鏈強鏈。

  如何發展好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保證農業高質量發展?全國兩會期間,山西日報攜手河北日報、黑龍江日報、內蒙古日報推出聯動報道,邀請各地代表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共繪“大農業”的美好圖景。

  全國人大代表、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 王娟玲

  推動有機旱作農業高質量發展

  畝產588.06公斤!去年6月14日,山西省洪洞縣萬安鎮西步亭村旱地復播小麥高產示范田實打實收現場傳來好消息:抗旱節水、高產小麥品種“金麥919”雨養旱地畝產達588.06公斤,刷新山西旱地小麥單產新紀錄。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指出,要堅持走有機旱作農業的路子,完善有機旱作農業技術體系,使有機旱作農業成為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品牌。全國人大代表、有機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娟玲深有感觸地說:“山西是旱作農業大省,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技術積淀,是有機旱作農業的根之所在。作為農業科研人員,我們堅持常駐生產一線,深挖傳統旱農精華,創新現代旱農科技,推動傳統農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

  “有機旱作農業,就是要讓農業實現全地域、全鏈條、全方位的綠色、循環、可持續,讓農產品達到安全、優質、能放心。”王娟玲說,我們創新研發的“果—菌—肥”“草—畜—糧”生態循環模式、“集—蓄—用”雨水高效利用模式,在運城萬榮、朔州山陰、太原陽曲、長治壺關等地因地制宜規模化示范,并加性集成,在晉中榆次(李坊)實施了系統性綜合展示推廣,加之秸稈還田、綠色覆蓋保墑、沃土增碳、中醫農業、病蟲害綠色飛防及其藝機一體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引導農戶科學、高效種田,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頂層謀劃、高位推動,出臺加快有機旱作農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方案,設立重大專項,實施十大工程,整建制建設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同時,將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作為“三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斷加大資金和科技的投入。目前山西省鹽堿地面積呈逐年下降趨勢,改良后的鹽堿地更是被喚醒,糧食產能明顯提高。

  在去年金秋時節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山西)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有機旱作·晉品”展區,羊肥小米、有機藜麥等琳瑯滿目的山西特色農產品,吸引了眾多參展商和消費者。目前,山西已經在節水增效、化肥減量、綠色生產、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初步構建起種養結合、用養平衡、資源高效、生態循環、提質增效的有機旱作農業模式。

  有機旱作農業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目前,山西農業大學正積極籌建“省部共建有機旱作農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娟玲表示,希望科技部加大力度,早日批復支持山西建好這個國家級平臺,為推動廣大旱區乃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山西方案,作出山西貢獻。 (山西日報記者陳俊琦)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 聶守軍

  加快選育優質耐鹽堿水稻新品種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治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認為,作為重要的后備戰略耕地資源,鹽堿地的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黑龍江省鹽堿地資源面積很大,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的17個縣(市),如果利用得當將成為糧食增產的又一大突破口。

  “鹽堿地改良的目的是使土地適應品種,工程量和投資都較大,耗時較長,可作為長期推進的工作。為了盡快有效利用鹽堿地,應盡快篩選、選育優質耐鹽堿的新品種。”結合多年的調研與科研實踐,聶守軍代表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動耐鹽堿品種的快速創新。

  在加強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與研究利用上,應建立統一、系統、科學的耐鹽堿篩選標準,形成水稻耐鹽堿性的評價鑒定體系,統計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的種類、分布、數量及變動情況,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同時積極引進收集國內外各種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進一步豐富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依托黑龍江寒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庫,開展耐鹽堿種質資源中長期安全保存。

  在加強優質耐鹽堿品種選育上,應深入挖掘作物耐鹽堿基因,以篩選出的耐鹽堿作物種質資源為供體親本,利用正向和反向遺傳學相結合,配合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方式挖掘苗期、全生育期耐鹽堿基因,詳細闡明耐鹽堿基因在調控作物鹽堿脅迫反應中的作用,解析基因功能。

  此外,要開展作物耐鹽堿遺傳改良,采用現代分子育種與常規育種相結合,構建鹽堿地生物育種創新技術體系,快速聚合優質、耐鹽、高產、抗病等優異基因,進一步培育適于鹽堿地種植的耐鹽堿新品種。

  在設立耐鹽堿育種攻關專項上,圍繞“耐鹽堿基因資源挖掘與利用”“寒地耐鹽堿種質創新與應用推廣”,依托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等重要平臺,組織省內優勢團隊進行以提升鹽堿地種業創新能力為目標的重大專項,舉全省農業科技創新之力,打造寒地耐鹽堿作物科研創新標志性成果。 (黑龍江日報記者周靜 梁金池)

  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 蘇和

  糧經飼統籌 高效利用鹽堿地

  眼下,在內蒙古興安盟海南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內,處處都是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對于這些來自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興安盟分中心的科研人員來說,3月的海南三亞,是個收獲的季節。這時,大部分南繁育種材料即將結束跨越千里的“海南之旅”,帶著豐收的喜悅返回興安大地,開始新一季的生長繁育。

  興安盟是農牧業大盟,2023年生產了全國百分之一的糧食、產量達到135.6億斤,也是全國首個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自2018年引進袁隆平院士專家工作站以來,依托袁隆平院士團隊技術優勢,興安盟積極開展鹽堿地水稻栽培試驗工作,走出了一條北疆鹽堿地生態治理的新“稻”路。

  在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委副書記、盟長蘇和看來,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必須擺上重要位置。興安盟始終牢記國家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堅持因地制宜、糧經飼統籌,實現了鹽堿地綜合高效利用。

  “近年來,我們實施了‘北方寒地水稻及區域耐鹽堿水稻提質增效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等示范項目,2023年興安盟耐鹽堿水稻試驗區畝均產量達到552.1公斤,連續五年創歷史新高,同時,我們篩選出興粳20-5、興研1、興鹽系2等耐鹽堿新品系20余份。”蘇和代表說,興安盟還聯合水利部實施1萬畝輕中度鹽堿化耕地綜合利用示范項目,通過施用堿性改良劑、種植耐鹽堿品種和深耕深松種植等技術模式,目前取得了良好的試驗效果。

  “我們必須同步扎實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兼顧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贏’。”蘇和代表說,興安盟將推進“水系連通”項目,結合水美鄉村建設,健全排洪渠、導流渠等灌排基礎設施,實現鹽堿地重點區域河湖庫連通,改變鹽堿形成環境,遏制沙化及鹽堿趨勢,促進生態修復,努力把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構筑得更加牢不可破。 (內蒙古日報記者高敏娜)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委副書記、市長 向輝

  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

  最近幾天,滄州渤海新區黃驊市后仙莊村地里的旱堿麥正在萌動返青。有經驗的老把式判斷:“今年又是個豐收年!”

  “去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滄州考察,就保障糧食安全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讓我們充分認識到鹽堿地綜合利用大有可為。”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滄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向輝說,滄州鹽堿耕地面積達408.58萬畝,“喚醒這一‘沉睡的’寶貴財富,讓鹽堿地加快轉變為耕地資源,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和光榮使命。”

  向輝代表表示,滄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以提升鹽堿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適宜鹽堿地作物品種開發推廣,積極發展深加工,培育出“黃驊旱堿麥”“黃驊苜蓿”等多個特色農業品牌。大力發展鹽堿地特色產業,成為滄州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路徑。

  去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河北滄州等地開展旱堿麥種植及產業化推廣。”今年2月29日,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旱堿麥特色產業創新基地在滄州市揭牌,這是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設立的首個基地。

  “按照‘一年出成效、三年大變樣’的部署和安排,滄州市持續加大對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鼓勵、支持力度。”向輝代表說,市財政每年安排1000萬元鹽堿地綜合利用和旱堿麥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給予補助、貼息、獎勵。

  向輝代表介紹,滄州將圍繞建設全國領先的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示范區的定位,堅持“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推動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健康研究院(滄州)、綠色食品(綠色優質農產品)高質量創新發展全國技術中心兩大國家級平臺正式建成投用,加強旱堿麥種業創新與示范推廣,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力爭每一寸鹽堿地都得到合理利用,并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同時,滄州將以旱堿麥特色產業創新基地揭牌為契機,匯聚、整合京津冀科技創新資源,開展聯合攻關和集成創新,完善從育種、種植到農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的全產業鏈發展體系,全力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特色產業這篇大文章。 (河北日報記者王雅楠)


(責任編輯:梁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