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現代化 共繪新圖景·代表委員履職記】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家欣
眼下正值水稻育種前期的選種、小材料分包時期,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實驗室里,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在整理實驗數據之余,認真準備著要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建議。
“聶老師,今年種啥品種啊?您給拿個主意,推薦推薦。”不時有電話打進來。
從事水稻育種工作27年,聶守軍常年奔忙在田間地頭,被農戶親切地稱為“聶水稻”。常下地、常觀察,他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一眼就能辨認出不同品種稻苗的差異。“熟能生巧,眼神兒自然就練出來了。”聶守軍哈哈一笑。
“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常規選育一個新品種,從雜交到試驗再到品種的審定需要十二三年,要下笨功夫和苦功夫。”在聶守軍看來,想要育成一個新品種并不難,但要選育出既高產又優良的品種難上加難,失敗是家常便飯。
“讓中國飯碗裝更多中國糧食”這個信念一直支撐著聶守軍:“黑龍江是我國最大的優質粳稻主產區,但我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全省主栽的大多是外國的品種,作為育種人,我倍感壓力,心里憋著一股勁。”
扎根黑土地,躬身耕耘,聶守軍和團隊將水稻常規育種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選育優質、多抗、廣適水稻新品種70余個,獲得植物新品種權40余項。育成的“綏粳”系列品種可輻射黑龍江省水稻主栽區二、三積溫帶大部分地區,目前年推廣面積在1500萬畝以上,約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25%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綏粳18”新品種實現了優質、高產、多抗等多優集成,2017、2018年全國單年推廣面積第一,是目前我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香稻品種。去年全國兩會期間,聶守軍還把“綏粳18”種子帶到了會議現場。
今年兩會,聶守軍將關注點放在種質資源的創新上。“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質資源又是育種創新的‘芯片’,是培育優質、高產、抗逆農作物新品種的‘核心’基礎。作物育種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掌握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對其性狀表現及遺傳規律的研究深度。”聶守軍認為,解決種業“卡脖子”問題關鍵在于種質資源的研究和創新。
他建議進一步密切科研單位與企業的合作,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加大對基層科研單位育種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我最大的夢想就是讓黑土地種上龍江人自主選育的優質高產水稻品種。”聶守軍坦言,“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始終將目光放在國家種業振興和農民生活幸福上。”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5日 02版)